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院士风采 > 正文

袁隆平院士故事集之——品德修养篇

2011-05-30  宣传统战部    访问量:

   “对钱不能看得太重
  在一些人眼里,似乎袁隆平很有钱,但他是一位拿国家俸禄的科学家,每个月的全部收入连工资和补贴加起来,总共4000多元钱的样子。他乐呵呵地说,这些收入不低了,够我花的了,所以,他几乎将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都捐赠给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表彰和扶掖对农业科研有贡献的人。此外,他还出资捐助过教育事业。
  他对于金钱的观点,一是不吝啬,二是不奢侈。在袁隆平看来,金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他说:钱是要有的,要生活,要生存,没有钱,饭都吃不上,是不能生存的。但钱够一般日常生活开销,再小有积蓄就行了,对钱不能看得太重。倘若对钱看得太重,被金钱蒙住了眼睛,就容易迷失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自私的人,人要是成了金钱的奴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呀。
  对人生,对金钱,对地位,乃至对家庭,袁隆平悟得很透彻明了,他向来对自己很小气,对别人却有一份古道热肠,侠义肝胆,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会尽全力帮助他人。他是博士生导师,带过许多博士生,其中有一个是从农村来的,家里生活较困难,有一次,这位学生打电话给他,说是父亲病重住院,急需用钱,他十分同情,从自己的工资收入中给那个学生寄去了两千块钱。

  给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回信
  作为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这位小朋友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读着小朋友真挚的来信,袁隆平深受感动,立即铺开纸,拿起笔,动情地题写道:
  “……生活是美好的,我们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而且会越来越美好。你虽然看不见,但你的心能感受到,周围的爷爷、伯伯、叔叔们都在关心你,帮助你。你是一个有志气有理想的孩子,好好用功读书,将来长大了,一定会有比别人更加光明的前途。不知你听过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没有,这位大作曲家虽然双目失明,却从小发奋图强,在钢琴的键盘里创作了美妙的乐章,让音乐伴随着人类走向史诗般如痴如醉的境界,努力吧,孩子,你虽为盲童,但前途光明……”
  看得出来,袁隆平回这封信是充满着真切的情感的,对于一个素昧平生而来自远方的信,袁隆平尚且能够认真对待,并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地亲笔回信,从中,我们不难读懂这位科学家的心地是何等的善良,社会责任感是何等的强烈,情操和人格是何等的美丽。

  担任小报的顾问
  2001821日下午,《致富快报》的记者走进了袁隆平的办公室。袁隆平热情地招呼记者坐在沙发上,请秘书给来访者泡茶,又递上香烟。他知道来访者是江西老乡,又是为三农服务的一份实用性很强的报纸的新闻工作者,向农民传播党的各种惠农政策,提供信息和可操作的技术,方向很对头,农民朋友喜欢,长期坚持下去,报纸就有生命力。
  他说:眼下农民朋友的生活不是很富裕,相当一部分农民朋友渴望着脱贫致富而又一时找不到门路,你们这些高参肩上的担子不轻啊。听说《致富快报》全年定价不到50元钱,一天不到一包梅雀牌香烟钱。我看农民朋友是订得起的。你们的报纸是办给穷人看的,是办给弱势群体看的,所以注定你们也是穷人。也是媒体中的弱势群体,现阶段,这是正常的,又不很正常。依我看,不能小瞧穷人,毛主席有一句至理名言:卑贱者最聪明,因为富人、城里人是靠数亿穷人养活的……
  当他明白记者代表报社大热天远道而来恳请他担任报纸的顾问,以及请他题词时,他爽快答应了:好。我反正有60多个头衔了,多一个无妨。不过头衔太多了,好累,反而成了包袱。但你们的报纸是办给农民朋友看的,我愿意当这个没有级别的顾问。
  然后,他伏在办公桌上,颇认真地在白纸上写下祝农民朋友早日致富祝《致富快报》越办越好两幅题词。
  尔后,经记者请求,袁隆平和来访者在办公楼前的台阶上合影留念。
  一位享誉中外的大科学家,多次请辞和推掉了许多声名显赫的头衔,偏偏欣然担任一张不起眼的小报的顾问,这段佳话很快被传为美谈。

  中国最富有的赤贫者
  跟袁隆平很亲近的人说,袁隆平穿着很随便,一点也不讲究。
  有一段时间,他的购物欲非常强烈,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到商场去购物。可他有一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钱高的东西他不感兴趣。有一天,他与夫人邓哲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他说,太便宜了,加2块吧,12块一件。售货员笑着说,你这位同志真怪,人家买东西讨价还价,你却往上加,不可理喻,不可理喻。他以笑作答,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他对夫人笑笑说。深知他生活习性的邓哲不多说什么,只报以莞尔一笑。
  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他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块钱,什么意大利的老人头鳄鱼牌等大牌服饰,他觉得这些昂贵的奢侈品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但是,中国颇具权威的评估机构报告称,袁隆平的身价为一千多亿。如此看来,就个人的物质财富而言,除了他脑袋里的智慧和知识值钱,袁隆平确实是中国最富有的赤贫者了。
  然而这位最富有的赤贫者对自己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慷慨、极具忧患意识,至今,他将所获的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捐赠给了由他发起成立的科技奖励基金会,以扶掖新人……

  装修要花钱,何必浪费呢
  由于工作需要,院里几次决定给袁老师换大一点的办公室,再装修一下,但袁老师不同意,说:这间办公室蛮好嘛,我都习惯了,有感情了,再说,装修要花钱,何必浪费呢。大家拗不过他,只好算啦。袁隆平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手里每年掌握着几千万元的经费。按理说,像他这样的身份,弄一间大一点装修得像样一点的办公室于公于私都在情理之中,但他就是不同意,让人在当初的不理解之后,幡然顿悟,这就是袁隆平的本色,梅花本高洁,香自苦寒来

  骑摩托车去实验田
  袁隆平手里掌握着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他的生活却极其简朴。
  长年养成的习惯,他喜欢去田垄,一有时间就到实验田去观察,去呼吸田野的气息。如果说事业的成功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到实验田去的交通工具,由原来的自行车改成了摩托车。他觉得这玩意儿轻便、快捷。没料到,玩摩托车、飙车成为他人生的一大乐趣。
  田里的秧苗分蔸了,抽穗了,扬花了,结实了……他跨上摩托车,一溜烟蹿上马路,拐入小径,溜上田埂,矫健的身影闪动在片片绿意葱茏或金黄灿烂的稻田里。十多年来,他先后换过八九辆不同品牌的摩托车。如今,虽已70余岁高龄,他还是经常骑着摩托车在田间转。
  2001年底,在朋友们的劝说下,袁隆平买了一辆赛欧牌家用汽车。朋友对他说,骑摩托车是肉包铁,开汽车是铁包肉,还是开汽车安全一些。他兴致勃勃地学起开车来,感觉还不错。有时,他把汽车开到了田边。他还笑着说,要去考一个驾驶证哩。

  花钱抠门
  200112月初的一天,袁隆平刚结束对委内瑞拉的应邀考察,就乘飞机直抵香港,出席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理学博士的仪式。平时穿着极随便的他根本没带领带,为了出席正规场合穿西装配领带,他就和同行的人上街买领带,同伴都劝他买条金利来领带,他嫌贵,不肯买,拉着同伴到地摊上去,买了一条花100元港币能买到6条的领带。他拿过领带,在胸口上比试着,笑笑说:
  蛮漂亮嘛,怎么样,精神吧,这叫价廉物美,比名牌差不到哪里去,来来,你们都来买……”
  不买,不买,袁老师,你当然啰,身份不一样,再差的东西穿到你身上,都成了名牌,我们不行啦,要靠名牌撑门面。
  见同伴都不愿买,他只好自己买了几条,调侃道:哦,我晓得了,你们不买是舍不得掏钱,我老袁大方得很,见人白送一条,怎样?”
  当时,袁隆平的三儿子和三媳妇正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听说此事后特意上街买了条金利来领带,晚上到老爸下榻的宾馆给他系上,嘱咐老爸明天出席仪式时,系他们买的这条,但第二天,他还是系上了自己在地摊上买的那条,到香港中文大学去了。事后,他将儿媳买的那条领带留给了儿子。
  或许有人会说,花自己的钱,当然心痛啦,花公家的钱,就不一样。此言差矣!应该说,他花公家的钱,比花自己的钱更抠门。他是全国政协常委,2006225日,他乘飞机到北京去开33日召开的每年一度的两会,出发前,他就沉下脸交代买机票的人:
  别买头等舱,就买经济舱,就是买了头等舱,你也得去退掉。
  原来,有一次买机票的同志考虑他工作连轴转了几天,为了让他在飞机上休息得舒适一点,就买了头等舱。登机前,他才发现是头等舱,硬逼着送行的秘书退掉头等舱,换了经济舱。上机后,头等舱里空着位置,加上空姐熟悉他,尊敬他,请了他几次去头等舱,既然不花钱,他就去了头等舱。事后,身边的同事笑他专坐不花钱的头等舱,他说,空着也是空着,浪费资源可惜。
  袁隆平这位中心主任坐飞机花钱抠门,审批费用更抠门。当初,中心建好分子实验楼装修铺地砖时,经办人递交给他一份购物清单,他一看,一块600 x 600的地砖单价50元,嫌太贵,便仔细询问怎么回事,经办人回答说,分子实验楼搞实验时经常用化学溶液,而这种地砖防酸、碱,防腐蚀,防滑,材料不一样,所以价钱就贵。袁隆平这才同意购买。

  农民的米菩萨
  出生在1960年的曹宏球,是湖南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塔水村农民,因为出生在粮食大饥荒的年代,小时候吃了不少苦。自从改革开放的春风拂暖大地,脑子活络的曹宏球率先在村里种起了杂交水稻,他家责任田的粮食产量,年年都有好收成。此外,他种的蔬菜瓜果也比别人好,还培育出无籽苦瓜新品种。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将田里的活交给妻子打理,他则改行专门养蜂,口袋渐渐鼓了起来,不久就被郴州地委表彰为科技致富典型人物。
  他对袁隆平心怀感激和敬重,萌生了自费为袁隆平雕塑一尊汉白玉塑像的念头。为了弄到袁隆平的照片,他给袁隆平写了一封信,收到曹宏球情深意切的信后,袁隆平请同事回了封信。袁隆平在回信中说,你和广大农民的心愿,在我看来,比诺贝尔奖还更荣耀。你们的这份情我就领了,但我为人民为国家做一点贡献是应该的……因此,请你千万不要把钱浪费在为我塑什么石雕像上,我实在受不起你的这种厚爱。请你尊重我的意见,并恕我不给你寄照片。
  后来,曹宏球为了表示对这位米菩萨的崇敬之情,他自己拿出五万元的积蓄,请人为袁隆平雕塑了一尊真人大小的汉白玉雕像。在竣工时乡亲们放鞭炮,扭秧歌,还在雕像前供上象征长寿与祝福的寿桃果品。在乡亲们眼中,袁隆平是恩泽乡里的米菩萨。袁隆平听闻之后很不高兴。但后来听说曹宏球家因为自然灾害而陷入困境时,袁隆平赶紧让人给他送去了两万元钱。而因为日晒雨淋,曹宏球无力维护雕像,这位老实的农民只好又跑来长沙,希望袁隆平能资助一下,但这回他却碰壁了,袁隆平听说是要钱维护雕像,他坚决不同意给一分钱。

  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
  在袁隆平连连获奖载誉归来后,有媒体的记者采访他时问道:对于您的贡献,您自己作何评价?”
  他平静地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我们中国的荣誉,我只是一个学科带头人,一名代表。我讲一个故事:19978月,我去墨西哥参加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的国际讨论会,并被授予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这次会议有60多个国家的600多位科学家参加,其中12位是中国人。我因为签证的关系,迟去了两天,在举行仪式的头一天下午才到。我到了后,那12个中国人喜出望外,说,袁老师你终于来了,我们急死了,你来了之后,我们的地位就提高了。因为在5名被授予先驱科学家称号的人之中,其余4名都是美国人。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

  一位坦诚和直率的科学家
  2004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平应邀为依阿华州大学师生做了题为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的报告。经久不息的掌声过后,依阿华州大学校长请学生们提问。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问道:我们虽然身在国外,但经常关心国内的新闻,早就欣闻您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知道您的一些背景材料。我们想知道,您从小就喜欢农业吗?”
  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小时候,我很贪玩,有很多兴趣爱好。我读书,对感兴趣的课程,就认真听讲,而且考试得高分;对不感兴趣的课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的鉴定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慢。自由散慢,我就这么一个人。至于学农,起缘于一次偶然的机遇。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漂亮。那时,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窗子外边就是葡萄什么的,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确实是田园美,就想长大后学农了。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
  台下一阵大笑,为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坦诚和直率而叫好。他对自己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不加掩饰,让中外大学生们愈加觉得他可敬、可亲,完全真实地展现了这位科学家伟大和平凡的完美统一。
  就这样,他的学术报告在轻松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低调处世
  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名人后,袁隆平诙谐地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成名后,弄得我好多地方不敢去,好多想做的事不敢做。比如,湖南郴州有位农民为了感谢他的杂交水稻能给农民多产粮食,就自费请厂家用汉白玉雕了个他的雕像,供人膜拜。他单位里的很多同事去看过,他一次都没去过。他说:哎呀,自己啊,不要跑去,那个场面会弄得我不好意思的。从这件小事不难看出,在农业科学界具有泰斗地位的袁隆平,不想也不愿意抛头露面,为人处世非常低调。
  他偶而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因为我蔑视权威,所以命运惩罚我,使我自己也成为权威“……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人而受到尊敬,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所以,袁隆平从来不把自己当作权威,从来就把自己看成是懂科学的农民,当成13亿老百姓当中的一个,保持着一颗难能可贵的平常心,为人随和,关心同事和弟子,甚至素不相识的人。
  他经常和同事、弟子探讨杂交水稻研究上的学术问题,每次都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甚至不同的意见,不摆君临天下的权威架势。他说,集体是一个团队,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才是巨大的,在团队的智慧面前,任何天才都显得微不足道。

  一件感人的小事
  袁隆平的助手至今仍记得一件感人的小事。有一次,他的助手动了个小手术,因为手上的活儿多,只休息几天就上班了,袁隆平也不多说什么,只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隔了一天,写了张条子,压在出去办事的助手桌上,他在纸条上写道:你刚动完手术,应该在家里好好休息,送上500元,聊表一点心意,买些营养品,补补身子。助手回办公室看到这张纸条和钱,感动得眼眶里噙满了泪花。这就是生活中的袁隆平:真诚、善良、可亲。

  冷静地看待荣与辱
  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效益,且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承认和各种荣誉,湖南省人民政府于19915月郑重地推荐他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候选人。
  但是,这年新增了34位生物学部委员,袁隆平却榜上无名。
  199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再次申报推荐,袁隆平仍然没有评上院士。
  这个结果让人弄不明白其中因由。新闻界有记者评述:袁隆平评不上院士比评上引起的震动更大。
  袁隆平对此抱一贯的超脱态度,他平静地回答记者:我没当选为院士,说明我的水平低,但是我搞杂交水稻研究,不是为了评院士
  不久后,一家报纸在头版头条上刊登了一篇座谈纪要,一些有身份的人发表看法,大肆贬斥杂交水稻,说杂交稻是三不稻,即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对这些贬斥杂交稻的论调,袁隆平以读者的身份写了一封信,《人民日报》以《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为题于1992618日刊发出来。袁隆平在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里,用铁一般的事实说明了杂交水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具有诱人的前景,绝不是什么三不稻
  这封信发表后,增强了广大农民群众种植杂交稻的信心。同时,袁隆平在改良米质方面下了更大的工夫,他后来指导尹华奇培育的香两优68”,迈出了早稻米质更新换代的新步伐。
  湖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在两次推荐袁隆平参评院士都落选的情况下,于1992915日郑重作出决定,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的荣誉称号,并在长沙举行了隆重的授勋仪式。直到1995年,经湖南省第四次推荐,袁隆平终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对这个看得非常淡薄
  1998624日,湖南省四达资产评估事务所在长沙举行资产评估结果发布会。他们宣布:通过210天的工作,对11万组数据资料进行严格审查论证,评定袁隆平这个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为10089亿元。这个消息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199812月,著名电视人杨澜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人工气候室里采访了袁隆平。杨澜问:报纸上说您这个品牌值一千亿元,您回家跟自己的太太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她有什么看法?袁隆平答道:从来没有谈,我对这个看得非常淡薄。我现在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我的研究上面,对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考虑。

  隆平高科的看法
  2001223日北京晨报记者采访袁隆平,请他谈谈对隆平高科的看法。
  袁隆平告诉记者说:这可能也是老调重弹,用我的名字成立一个上市公司,说老实话我是勉强的。经过多方面的说服,包括我们的省领导,我们的老领导,我们的老书记,有一次是登门来说服我,最后我还是想通了。我是基于两点,同意用我的名字搞个股份公司,一点就是说有利于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第二点,我们的科研经费怕断炊。因为我已经70岁了,我是1930年出生的,我现在是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责任专家,所以科研经费还是比较多的,假如说不要我负责了,就麻烦了,无米之炊呀,我非常担忧。哎,我成立股份公司就有一条,保证我的科研经费哟,得到一个许诺,我就不怕,还有一个股份公司给我做后盾。
  他们讲袁先生啊,那天上市十几元变成五十元,你一下子变成亿万富翁了?到现在为止我没有得一分钱,但是我愿意。到底是个好事坏事,现在我还很难断定,要靠实践来检验。我的老伴贤内助反对,她说今天袁隆平涨三分,明天袁隆平跌两分,这多难听啊!

  想成才就要身体棒
  20069月的一天,当代商报记者梁波采访袁隆平时,袁隆平告诉记者,他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2005年,超级稻第三期在两三亩的实验田中已达到900公斤。当有人问他是否还会搞超级稻第四期时,袁隆平表示目标是亩产1000公斤。水稻亩产的最高极限是1500公斤左右,前途非常强大。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争取到2010年将超级稻推广到1亿亩,按亩增150公斤计算,每年可为国家增产粮食150亿公斤,能多养活4000万人口。然后,还要向亩产1000公斤发起冲锋!
  谈到对于下一代如何成才时,袁隆平深深地感叹:要成才,第一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身体要好,身体棒棒的,才能谈理想、谈奉献。但是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太大了,不注意锻炼身体,容易把身体搞垮,一些小学生都戴上近视镜了,让他很痛心。

  袁隆平的田间科学道德观
  2006920日,在第三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科学家的视角,阐述了他的科学道德观,尤其是他的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的话,更是朴实地表达出了这位世界著名科学家的田间科学道德观
  袁隆平的田间科学道德观难能可贵,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及广大公众来说,颇有启示意义。
  其一,热爱和执著。热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祖国的热爱。袁隆平说过,科学家应该首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并非空话、套话。袁隆平曾经谢绝了世界不少著名科研机构的高薪聘请,坚持留在自己的祖国做研究,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对祖国的热爱;二是热爱科学,这种热爱更多地表现在对科学探讨的执著和兴趣上。袁隆平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无论烈日炎炎,还是暴风骤雨,袁隆平都坚持每天到试验田进行科学试验,所以才有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的话。这种对科学的热爱和执著,曾经是我国不少科学大师的共同品质。其二,自信和苦干。袁隆平说:杂交优势现象的发现,是从不盲从权威开始的。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不畏艰辛,埋头苦干,这是科学家所应该具有的重要品质。其三,谦逊和无私。作为一名世界级科学家,袁隆平给人一种朴实老农的印象。不翘尾巴是袁隆平时刻奉守的律己格言。他有钱,但却从不乱花钱,而是设立了科技基金,用来促进农业科研。

  我的根在中国
  2006920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到第三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与大家交谈。忙呀!前天在沈阳,昨天在怀化,今天就来这了。其实,讲道德我是外行,但可以将我这几十年来搞杂交水稻科研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说起公民道德,袁隆平有点担心,担心自己是个外行。
  作为科学家,袁隆平认为首先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无论多么优秀的人,如果太自私,对社会、对人没感情,不行。我为什么一辈子潜心研究杂交水稻?年轻时候,我曾亲眼看到5个人饿死,倒在路边上、田坎上,那个场景真叫惨啊,他们都是我们的同类啊,就是因为没有饭吃就这样活活饿死了。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什么事情都谈不上。
  于是我横下心来,一门心思研究水稻,研究杂交稻、超级杂交水稻。动机和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的人吃饱饭。我出了点名后,国际上有多家机构都高薪聘请我出国工作,但我都婉言谢绝了。我的根在中国。

  袁隆平的平常心
   科学家袁隆平拥有一颗纯洁的三不平常心。
  首先是不服老。2006年,已经实现第二期亩产八百公斤的袁隆平,对记者说:我虽然已经七十六岁,仍有老骥伏枥的精神,希望到2010年能实现亩产九百公斤的目标并在全世界推广到一千五百万公顷。将要进入耄耋之年的袁隆平,想的不是见好就收,激流勇退,考虑的不是安度晚年,享享清福,而是他所钟情的科学事业,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
  其次是不自傲。从国家发明特等奖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到美国世界粮食奖,闻名海内外的袁隆平所得的荣誉已数不胜数。这么多荣誉,您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在哪呢?美国之音记者张洸华问道。袁隆平谦和地说:荣誉是代表国家、代表民族的,并不是给我个人的。在他看来,杂交稻并非自己一个人的成绩,而是整个科研团体的成就。
  第三是不浮躁。袁隆平认为,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要继承和创新,现在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科研梯队。他说,目前三十到四十岁这一层次的科研力量较强。一方面采取的是直接培养,自己带博士研究生,另一方面送科研人员出国深造,再就是与其他机构合作研究,多渠道慢慢培养出自己的学术带头人。搞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在培养人才上也是如此。多渠道慢慢培养,反映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靠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是培养不出高素质人才的。



(编辑:Admin)